#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,不代表IPRdaily立場,未經作者許可,禁止轉載#
來源:IPRdaily(iprdaily.cn)
作者:浩然鴻鵠
原標題:企業(yè)老板對專利的幾個誤區(qū)
本文,筆者總結了在企業(yè)知識產權工作中經常遇到的專利的幾個誤區(qū),以幫助企業(yè)老板深入了解專利,順利走出誤區(qū)。
企業(yè)老板或多或少對專利有些了解,至少都聽說過專利這回事兒。但是由于企業(yè)老板對專利的了解不夠深入,企業(yè)老板對專利存在許多誤區(qū)。
誤區(qū)一:
自己申請了關于A產品(或技術)的專利,競爭對手的A產品(或技術)一定侵犯自己的專利權。
這個認識是錯誤的。侵不侵權是以產品(或技術)和專利的技術特征對比為前提的,只有自己專利的權利要求記載的技術特征被競爭對手的產品(或技術)全面覆蓋時,才會構成競爭對手的產品(或技術)侵犯自己的專利權,而不是僅僅只是從產品(或技術)名稱和專利名稱是否相似或相近來判斷。例如,自己申請了一個專利名稱為“汽車”的專利,該專利的某項權利要求記載了a、b、c三個技術特征,競爭對手生產的汽車并不一定侵犯自己的專利權。如果競爭對手生產的汽車具有a、b、c三個技術特征,則競爭對手生產的汽車侵犯自己的專利權;如果競爭對手生產的汽車只具有a、b,或a、c,或b、c,則競爭對手生產的汽車不會侵犯自己的專利權。
誤區(qū)二:
自己申請了關于A產品(或技術)的專利,則自己生產的A產品(或使用的A技術)一定不會侵犯別人的專利權。
這個認識也是錯誤的。首先,自己申請了關于A產品(或技術)的專利,但是在實際生產過程中,自己生產的產品(或使用的技術)并不一定是按照自己專利的權利要求書記載的技術方案來生產(或使用)的,則自己生產的A產品不落入自己專利的保護范圍,而有可能落入競爭對手專利的保護范圍,這種現象在化學組分發(fā)明專利方面尤為明顯。例如,自己申請了關于A產品的專利,該專利的某項權利要求記載了A包括60~70%的a,10-20%的b,10~20%的c,但是在實際生產中,由于實際生產需要,不斷調整工藝,最終的A產品包括71%的a、23%的b,6%的c,則自己生產的A產品不落入自己專利的保護范圍,而有可能落入競爭對手的專利的保護范圍(例如,如果競爭對手專利的某項權利要求記載了A包括65~75%的a,15~25%的b,0~10%的c)。
其次,即使自己申請了關于A產品(或技術)的專利,并且在實際生產過程中,自己生產的產品(或使用的技術)也是按照自己專利的權利要求書記載的技術方案來生產(或使用)的,但是由于自己專利的保護范圍小,競爭對手專利的保護范圍大,這樣自己的A產品既落入到自己專利的保護范圍,也落入到競爭對手專利的保護范圍,仍然侵犯競爭對手的專利權,這種現象在化學組分發(fā)明專利方面也尤為明顯。例如,如下圖所示:
大圈是競爭對手專利的保護范圍,小圈是自己專利的保護范圍。如果自己生產了產品A,則既落入到自己專利的保護范圍,也落入到競爭對手專利的保護范圍,仍然侵犯競爭對手的專利權。當然,如果競爭對手也是生產的產品A,則競爭對手也侵犯自己的專利權,如此就會形成交叉侵權。如果競爭對手生產產品B,只落入到競爭對手專利的保護范圍,沒有落入到自己專利的保護范圍,則競爭對手不侵犯自己的專利權,不構成交叉侵權。
誤區(qū)三:
自己申請了關于A產品(或技術)的專利,競爭對手在用專利起訴自己時,自己一定可以用自己的專利和競爭對手“對著干”。
這種認識也是錯誤的。很多企業(yè)老板知道專利是武器,在他們的眼里,專利就像和刀、槍一樣,在別人“干”自己的時候,就可以直接拿起專利“干”別人。這是一個很嚴重的誤區(qū),導致很多企業(yè)老板以為申請了專利就萬事大吉了。在這里要強調的是,專利的確是武器,但是專利是自我保護的武器,是自衛(wèi)的武器,而非主動進攻的武器。怎么理解呢,也就是說,拿起專利“干”別人是有前提的,這個前提是別人的產品(或技術)落入到自己專利的保護范圍,侵犯了自己的專利權。如果競爭對手拿甲專利起訴了自己,自己如果要采用乙專利反訴,必須滿足的前提是,能夠收集到充足的證據證明競爭對手的產品(或技術)侵犯了自己的乙專利的專利權。如果競爭對手采用替代技術,繞開了自己的專利,或者自己的專利由于撰寫問題,保護范圍很小,對競爭對手抓不到侵權,是不能夠采用乙專利反訴的。
誤區(qū)四:
在判斷是否侵權時,拿自己的專利和競爭對手的專利作對比。
這樣的認識也是錯誤的。首先,專利是法律文書,不是實實在在的產品或技術,專利記載的技術方案,和實際生產采用的技術方案并不一定一致。其次,判斷是否侵權,一定是一個產品(或技術)和一個專利來對比,也就是說,判斷侵權的對象,一個是產品(或技術),另一個是專利,專利和專利之間的對比,只能判斷可能互相影響新穎性或創(chuàng)造性。
以上是筆者在企業(yè)知識產權工作中經常遇到的企業(yè)老板對專利的幾個誤區(qū)。其實,走出上述幾個誤區(qū)很簡單,只需要記住兩點:第一,判斷侵權的對象,一個是產品(或技術),另一個是專利;第二,判斷是否侵權,是以具體的產品(或技術)和專利做技術特征的對比而得出的(全面覆蓋原則)。
來源:IPRdaily中文網(iprdaiy.cn)
作者:浩然鴻鵠
編輯:IPRdaily王穎 校對:IPRdaily縱橫君
注:原文鏈接:企業(yè)老板對專利的幾個誤區(qū)(點擊標題查看原文)
如有想看文章主題內容,歡迎留言評論~
「關于IPRdaily」
IPRdaily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知識產權媒體,致力于連接全球知識產權與科技創(chuàng)新人才。匯聚了來自于中國、美國、歐洲、俄羅斯、以色列、澳大利亞、新加坡、日本、韓國等15個國家和地區(qū)的高科技公司及成長型科技企業(yè)的管理者及科技研發(fā)或知識產權負責人,還有來自政府、律師及代理事務所、研發(fā)或服務機構的全球近100萬用戶(國內70余萬+海外近30萬),2019年全年全網頁面瀏覽量已經突破過億次傳播。
(英文官網:iprdaily.com 中文官網:iprdaily.cn)
本文來自IPRdaily中文網(iprdaiy.cn)并經IPRdaily.cn中文網編輯。轉載此文章須經權利人同意,并附上出處與作者信息。文章不代表IPRdaily.cn立場,如若轉載,請注明出處:“http://islanderfriend.com/
文章不錯,犒勞下辛苦的作者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