創(chuàng)新|創(chuàng)業(yè)|連接IP變革者
【小D導讀】
有一個角色被人稱為“二次發(fā)明”,也就是有些人所說的“專利代理人是第二發(fā)明人”。那么,"第二發(fā)明人角色"是否應該從“專利代理人角色”中拆分出來?
專利的申請過程中,實際上要完成一連串的工作:技術挖掘、技術交底信息采集、檢索、專利分析及布局、二次發(fā)明、撰寫及答復。
無論是企業(yè)自己全部完成,還是將其中一部分外包給代理機構完成,都是將這些工作內容分配到不同的角色上。
目前,我接觸過的沒有專利部門的小企業(yè),一般承擔的是技術挖掘、技術交底信息采集的角色,而有知識產(chǎn)權管理部門的企業(yè),一般承擔的是技術挖掘、技術交底信息采集、檢索、專利分析及布局這幾個角色。
專利代理,實際上就是承擔申請人沒有承擔的角色。對于有些申請人,代理機構和代理人可能要承擔全部角色,對于另一些申請人,代理機構和代理人可能僅僅只需承擔其中最后一個角色。也就是說,根據(jù)客戶的情況不同,代理人的角色承擔情況也不同。
如果要將每一個角色的職責都盡到位,來保障質量,那么這些角色的工作量總和必然會很大。當一個人同時承擔多重角色時,其成本必然會增加。當一個人承擔的角色達不到其滿意的收益時,其或者會丟棄承擔的角色,或者會將承擔的角色推給其他人,或者會在自己承擔的角色上減少投入的精力。
在我看來,能夠獲得申請人歡迎的,多數(shù)是能夠承擔起更多角色的人。
說那么多,其實我想討論的其中一個角色就是“二次發(fā)明”,也就是有些人所說的“專利代理人是第二發(fā)明人”。在我看來,“概括工作”并不是在承擔“二次發(fā)明”的角色,而是在承擔“撰寫者”角色,“概括”是“抽象化”的過程,而真正的“二次發(fā)明”,應該是“抽象化”之后再“具體化”的過程,打個比方說,如果發(fā)明人給出的技術特征是A1,代理人概括出的特征是A,那代理人給出技術特征A2的過程,就是“二次發(fā)明”的過程?!岸伟l(fā)明”有一些好處,首先,它能給出更寬的視野,使得“保護范圍的邊界應該到多大”這個問題更清晰,其次有了它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更能夠得到支持,再次,通過對比A1和A2,可以進一步地挖掘出“為什么設計成了A1”這個問題的信息,從而加深申請文件的撰寫深度。
我曾有個想法,就是主要以“二次發(fā)明”這個角色來做業(yè)務,不承擔“撰寫及答復”的角色,順帶可以承擔一下技術交底信息采集、檢索這兩個角色。實際上就是把“二次發(fā)明”角色從“專利代理人”角色上抽離出來,在申請人給出的方案的基礎上設計出其他實施方式,也就是“專利申請前的規(guī)避設計”。這個角色可以看成是專門承擔企業(yè)專利工作者和專利代理人都不愿承擔的中間支撐角色。主要原因是我看到,代理人為了提高產(chǎn)出與投入比,往往會選擇丟棄這個角色,企業(yè)專利工程師要承擔其他角色,這個角色沒人愿意做,而我認為,這個角色對于提高專利質量來說比較重要。
不過,到目前為止,我沒見過有專門提供這種服務的公司。沒有的東西,有可能是大家都沒想到可以這樣,也有可能是它不符合市場的實際需求,畢竟對于申請人來說又是一筆付出。
分工有其好處,就是各司其責,責任能夠被承擔;不過分工也有其壞處,由不同的人來分別完成“二次發(fā)明”和“撰寫”,效率上可能會比由同一人完成它們低一些。
元芳,你怎么看?
來自: 思博知識產(chǎn)權論壇 作者: bjzl 編輯:IPRdaily王夢婷
文章不錯,犒勞下辛苦的作者吧